近年来,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在北京造楼已令国人印象深刻。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奥林匹克主体育馆等,这些北京最为重大的项目已为“洋设计”所包揽。而伴随这些项目的是不断的质疑和对本土化建筑师原创性的呼唤。这里暂不说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大型建筑设计方案科学民主招投标的透明机制,而只是指出北京应加倍珍惜建筑遗产,多一点蕴含理性的文化典雅,多一点北京城的悠悠古韵,而更少一点与京城文化不融的暴发户式的造作与浮华。
以城市规划为例,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前提和依据。聘请国外设计师搞规划,便于引进外国先进经验,少走一些弯路,是城市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城市规划“洋化”一旦成为一种互相追捧、舍本求末的不良风气,就必须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警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正在修编,虽基本上是由国内专家完成的,但北京城市的区域设计、景观设计也有“洋化”的趋势。这里试问,洋规划能服北京水土吗?如果存在某些“洋化”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意识,更逶视出某些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作风,到头来危害的是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
如此这般“洋设计”定会改变国都的文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寺院被毁与盲目口号及大跃进的朴素热情有关,那么在21世纪初的北京无序化的变脸会更加本质,会更加惨烈。因为,我们是明知故犯,是在自觉丢失北京文化。
无论是“洋设计”,还是中国建筑师,在北京的创作都要寻找中国建筑设计的灵魂。这应成为一个根本。作为一个理性的回归,两院院士吴良镛一再呼吁中国建筑设计的走向,他针对北京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深刻地指出:“看了这些方案除了震撼你还有别的感觉吗?我们不反对标新立异,因为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但部门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设计、不讲究造价。北京万不可成为某些外国准大师们的试验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对北京建筑未来走向的最好概括。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古城、万神庙建筑之所以是国家美丽的荣耀,更因为它是闪烁着本土化精神的城市名片。
同样,北京现代建筑也需要多元化,不仅仅要用中国建筑文化说服“洋设计”,更要用华夏传统建筑特质去感化自己的地产商及政府管理者,要做到中外的优势互补。在中国,在北京一定要使作品趋于建筑的本土化,因为只有发挥着本土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势,新建筑作品才可能超越。
中国建筑文化要由中国建筑师自己去完成。立足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个永恒题目,对于北京建筑,对于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的“一流”标准,北京乃至海内外建筑师应有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应首先是一种创作态度,其核心是如何在读懂北京这部历史大书的同时,作出能够真正融入文化背景的作品来。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