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丨杜昀: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布于:2021-12-30点击量:9333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2021年度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及考评员培训(广西站)分享内容编辑而成,内容有所择选修改。文章中,毕路德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杜昀先生集结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从“珍惜历史”、“敬畏自然”、“崇尚人文”三大方面,阐述自己设计哲学的“在与再”、“静与敬”、“减与简”的理念,诠释环境、情境、意境的架构,以美学、哲学凸显设计艺术的主观世界。

杜  昀

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董事、总建筑师。学成于中国清华,实践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杜昀身上兼具东方君子的儒雅和西方企业家的魄力。怀抱“始于简单,止于至善”的追求,倡导“建筑景观一体化”理念,他致力以建筑设计创造出“此景、此境、此情相融”的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

“老人涅槃了,他就死了”,用俗人的话讲,就是这样子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对于“旧”的包容,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大的一个曲解。这个曲解,既来源于我们过去三四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旧东西的一个扬弃,也来源于民族内心深处对于“轮回”概念的吸取。

我讲一个行业里大家共知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中国建筑是木结构的。(过去),我的师爷爷梁思成先生在全国寻找唐宋时期的建筑,也才找到那么几个。(造成古建稀少的原因),我的建筑学史教师陈志华先生曾给的解释是木结构。但是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根本不是因为木结构(材质的问题),木结构也是可以长存的。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我们不说远的,单就日本存在五六百年的木结构,还是大批的。中国咱不说到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唐朝,就是五六百年的木结构都找不出来几个,为什么?因为中国人都把它涅槃了,都把它烧了,都把它拆了,都把它拿来干别的用了。(中国人在居住空间上,比较喜新厌旧,)这个根植于中国人灵魂的深处。他们崇尚新的,不希望用前人留下的东西,对旧的东西含有某一种的排斥。尽管中国人也喜欢古董,但是他的喜欢程度跟欧洲人喜欢的东西是不太一样的。欧洲文化推崇起源于埃及文化的永生(forever),讲究事物的长久、一致性。从这点来看,我们的建筑没有残留下来就变得很自然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并不在意说这个庙存在了多少年、不在于几百年烧了重新盖,新的对中国人来说是好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接着说涅槃的概念。涅槃,我觉得还有一个意思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在哲学深处触及“无心做事”(这个状态),就是自然做事,自然生活。(但事实上),我们现在干活都太刻意了,我们的生活和审美也变得很刻意。那么,灵魂深处就跟这种涅槃求新的概念是一致的,所以中国人就对于残旧、残破是很难接受的。再说佛教所描述的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涅槃)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更不用说它的目的,在于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像成熟的思想比年轻更胜一筹一样,经过时间沉积的事物往往胜于新的事物。不以量取胜,而能够灵活运用和体会现有物品的智慧,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乐”,其实是一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我们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思考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讲究事物的背景和因事物而产生的情感,去感受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也许那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才能够明白的闲适。比如说无锡华邑酒店这个项目,我们把无锡纺织、编织的文化元素放进去,让它的文化层次提升出来。用我的话讲,就是让这里头有一种奢侈感,但这种奢侈感不是通过某种刻意的方式出现,而是用一种非常随性、比较有亲和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所谓残破老旧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当你在一个自然的境界里头,在一个带有回忆的境界里头,以及甚至是带有某种残酷性质的回忆里头,其实它并不一定给你一种不舒适感,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实际上是我认为中国社会现在普遍缺乏的一种审美方向。

讲完第一点“佛”,我想想讲讲第二点“老庄”。“观复”是老子的一个很核心的观点,就是以平静的心态,敬自然之山水。人工环境的发展,是以利用自然,控制自然为目的的。随着人类能力的增加,对自然的征服和渺视取代了敬重和畏惧。随意的以人工地形取代自然地形,多数情况下是“平整土地”;以种植植物取代原生植被,全然不顾数以干万年的地形演变和数以百万年的物种进化。为什么中国的土地现在这么贫瘠,很大的一个程度上就在于我们使用的时间太长,它已经没有什么自然原生的东西。所以怎么才能敬畏自然山水,或者怎么才能对自然的一个敬畏?我认为这需要归结于我们的一种态度,它折射到一种审美哲学里头,就是《道德经》中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世上万物都在运行,而老子却说看到它们又变回来了(观复)。世界尽管纷乱,但最终都会回到它的本源。当你回到本初了,你确确实实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你也就静下来了,踏实了,不闹腾了。这时候的你就回到了你生活的原始状态(复命),该什么样就什么样,你就得到了常态。当然随着年龄变化,我个人很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这种心境。虽然这句诗现在被滥用了,但是其实它反映了某种心态,就是不要复杂、不要堆砌、不要喧哗。这就是清纯致雅。我一直认为,这是艺术作品的一个最高境界。当你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对于生活的这种简单、单纯的理解,会变成你的一种信仰。设计师都是真正有设计追求的群体。

刚才第二点,更多的是从老庄哲学上去讲审美态度。那么,第三点我讲的是意境。这个意境更多的是从儒学的角度去讲过简单的生活,尚文人之审美。工业文明以后,人类超越了依赖自然给予的限制,无节制的满足自己。这种过度消费反应在审美上,是对繁复,奢靡的执着。所以有高大上的审美,所以有土豪金的追求,都是以资源占有的显示表达自已在社会中的位置,因而,显示占有资源的多少成为了成功的标尺。郑板桥的书斋有一幅自题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秋,指深秋。这时的树,该落的落了,是树本初姿态,如老子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你作品中的“简单”。而只有在这种秃枝虬干的背景上,才显二月花的新意。初看清寡,细品香绵。

在儒学里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格物致知,文人之品。做文人要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你实事求是的去研究,不能媚俗,不能具象,不要再现。意境深远,唯有笔墨(材料)。在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提升到超越纯粹具象再现的层次。比如董其昌的山水画,在任何传统中国鉴赏家眼里都可找到丰富的人文价值。中国人从文字到诗词寻找到了一种“符号”化的方式,这种符号经反复重复后(甚至在每次重复时都被适当强化赋予新的层次),终于变成了需要长期训练才能理解的复杂含意模式,“意境”也由此而产生。在中国艺术中,此等定型样式的形成,雷同于儒家理论中“致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当一再重复的模式被辨认且概念化以后,未经分析的感官信息中所含的多样特性,便被约化为明白易解且便于掌握的格式。假如放弃这些已经定型的样式,便显得有失序隐患,且牺牲了长久以来所难得获致的成就。

中国文人审美认为,艺术不仅是表现自然美景的媒介,同时也能借以传达人们对于自然秩序也就是所谓的“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理解乃是半经验半依赖直觉。表现在艺术品中的,是一个由原理原则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恒久结构,而这一结构还与心灵以外的世界相互呼应。通过创作行为,艺术家将自己的心灵秩序呈现在条理分明的画面结构中,这些结构是艺术家的心灵图像——如此一来,艺术提升到了与哲学思维并列的地位,艺术家得以重新构建他自己所主观理解的世界。


(以上文章是根据2021年度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及考评员培训(广西站)分享内容编辑而成,内容有所择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