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飞教授:新媒体艺术与数字化文化遗产的结合
发布于:2020-12-18点击量:9707

微信图片_20191218101801.jpg微信图片_20191218101823.jpg

2019年11月30日,以“设计的驱动力”为主题的2019中国国际室内设计高峰论坛,在广东佛山举行。中外三位演讲嘉宾从不同主讲方向,或有传统文化,或有技术革新,或有生活设计,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微信图片_20191218101829.jpg微信图片_20191218101836.jpg

邵志飞教授,1944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他是阿姆斯特丹Eventstructure Research Group联合创始人(1969-1979)及德国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创办人(1991-2003)。2003年,他被授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联合会奖学金,从2009年开始,前往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互动式影院研究中心(iCinema center)进行互动电影研究。他是香港城大学媒体艺术的讲席教授和创意媒体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这所大学交互可视化和具体化应用实验室的主任。2014年,他被聘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全球健康创新研究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所的客座教授。2015年,他获得颁发给新媒体视觉艺术界先锋人物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尼卡奖,并出版了他从1966到2015年的作品纲要。

他从20世纪60年代的表演、扩延电影性及创新装置模式,发展到当今的科技信息化和虚拟化中,一直是新媒体艺术的领头人物。邵氏的作品广受赞誉和好评,并率先在艺术中使用了数码媒体技术,包括虚拟和扩增实境、沉浸式可视化、导航性及新叙事性的美学等。邵先生的演讲,让我们对新媒体艺术有了更为直观的视觉享受,对于可数字化艺术设计叹为观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新媒体艺术的魅力吧!

感谢今天的2019中国室内设计周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进行分享。我(邵志飞教授,下同,不再另注)的演讲主题是新媒体艺术和数字化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这是来自英国非常著名的诗人的一句话:“文化作为一个遗产,它的传承和它的历史不是任何一代人就能拥有的,它一定会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不断被重新发现。”常沙娜先生在几十年敦煌的重新发现过程中正好就是做了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今时今日的文化、我们的艺术品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宗教或者政治的原因,破坏艺术品的现象自古即有。除此以外,气侯变化也带来越来越多的变数。在天灾与人祸的面前,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一种艺术品可以完全幸免。比如战争发生的时候,是不会考虑这是否是艺术品,而是进行着无差别的破坏。比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是有针对性、被故意破坏的。除了这些极端状况还有一些旅游者的日常行为,往往也在破坏文化珍宝。

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我们怎么来保证自己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得它背后的故事能让子孙后代都能听取、发现并且重塑呢?为此,我们运用了技术的力量。我们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使用新技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重现往日的文化传统。比如在屏幕上看到的(美国)国会山,很多的东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现的,我们还可以使用3D或者扫描技术让我们来解够艺术品的内在结构。有了技术手段以后,我们还可以突破肉眼的局限。比如通过高分辨率把它放到极大,可以看到以前肉眼观测的时候没有看到的艺术细节。

是不是有了技术就足够了?其实艺术是多元的,仅有技术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做的方式就是通过这个技术手段,来重现文化,而且这个重现的手法要让我们觉得它是难以忘怀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几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艺术,然后把技术的实验性以及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在我过去的几十年研究中一直致力于这样一个话题,艺术展示过程中怎么样让公众参与进来。这就涉及到一个词:互动性以及互动性的叙事。此外,还有一个沉浸式体验或者沉浸式的感受。在这样一个沉浸式的体验中,艺术品不再是僵化的、不可触及的实体,相反你可以与之互动,更好地感受它。我做的是一个新媒体的装置艺术,这个装置艺术之中把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有新的方式表达它,包括数字化的表达、沉浸式的再现、实验室的再现、互动式的再次发现以及叙事的再发现和审美的塑造。可以看到刚才的装置,就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给我们带来一种实时的时空体验,一个以左右扭转,能够调动时空看到里面的展品。这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展览方式。这个是虚拟式的展现方式,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旋转的平台,人坐在这样的空间里,前后左右移动身体都能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体验这里面的展厅。如此,作为一个参观者,不再是一个被动角色,相反成为主动的导演或者编辑者。从当前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用户体验特别重要,因此就通过360度环绕拍摄方式以及3D虚拟等这样的动画方式来增强观者的体验感。

现在有了用虚拟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实体艺术品的技术,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屏幕展示,还原原本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一对一的互动关系。现在通过3D虚拟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用肉眼的方式体验到沉浸式的感受。现在越来越的人重视这种方式,艺术研究上也越来越重视使用3D或者动画的手法来做艺术文化传承了。

这是一个影像资料库,你可以放大里面感兴趣的内容,深入了解它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来做个人化的电影。以前博物馆有大量的存档和信息,现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主动展示里面的内容了。以前用实体展示的话,不管你存多少信息,储存量都有限。现在我们用视频化、影音化的方式储存,那么每个时代储存的信息量就极大丰富了。我们做了1.1万小时博物馆体验的项目,里面就是这样的一个展馆。这里面的信息量特别大,差不多有3万多个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展品数量也是特别丰富,而且这些展品在给观者展示的时候都用的是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

我们以前讲到文化,会讲到有形的文化传统和无形的文化传统,现在有了3D手段、数字化手段、全景摄像头等技术以后,它也可以得到新的发展。尽管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主导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破坏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还需要依靠它和必要性的技术手段,找一个替代性的方式来保存我们的文化艺术。

以上就是我的演讲内容,向大家致谢,谢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以上文章根据2019年11月30日邵志飞教授

在中国国际室内设计高峰论坛演讲编辑而成,内容有所择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