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培养—陈耀光
发布于:2020-05-25点击量:8415

微信图片_20200525092823.jpg

大家好!我从业已经有30多年。1992年的时候,我就接受了浙江省电视台的专访。很多年轻人对未来会充满探索的好奇,但对我来说是有点恐惧不知道未来的社会会发生什么。今天我们在这里沟通“培养未来设计师”这个主题,是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次行业的新思考。

最近,我常提到的概念是“完美有缺”。我认为完美有缺才是真实的,而真实更加持久。比如,我们之间的友好祝福总是希望彼此能尽善尽美,但尽善尽美只是一个期待、一种信念,一种想像的目标。但我会跟年轻的设计师们说:如果你的生活、设计、为人、思考是真实的,那它比尽善尽美更加有意义。就像空间亦是一样,很多的理想空间像橱窗一样精致奢华,这可以作为一种祝愿。生活与美好空间,都应该讲求“完美有缺”,接受真实的不完美,接受岁月的裂痕,与时间永恒,现实生活都是有缺失和裂痕的,只有当你接受这种真实缺憾时,才可能真的接近美好。我沉浸在这个行业与全国的同仁们相伴而行30多年了。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对未来的一种使命和责任以及行业的担当。

 杨冬江教授说我是科班毕业的。是的,1987年我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那时候还没有专业的室内设计机构和行业平台,更没有今天为中国、为世界设计人才挖掘和认证的技术。现在有那么多技能认证、职业认证、职业培训等,但在我看来,我们从业那么多年,在项目现场、施工团队、甲乙方之间的磨练中,我们的技能已经足够。之所以有今天这个话题就是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培训,非常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525092833.jpg

今天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绝不是一个瞬间激情的创意,仅凭感性、诗情画意是不够的,是一次理性的规划和全面的筹谋。这个行业才能更加繁荣和规范。我们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冷静的方式来思考和践行。这个行业不曾停止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这么多年来,我看到行业同仁们甚至现在的年轻的设计师们,一直践行、身体力行着。生活艺术学院、ID+C室内设计大师选助手活动、清华大学设计专业等等,都为此发展而来。我们这些社会实践者带着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和一腔对未来设计的热忱与期盼,到全国各地高校、企业分享创意和设计经验。

不论你是在学校里授课、行业的分享以及社会活动的交流,都是我们投身、热爱设计行业本能的表达。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组织的各地交流、ADCC生活艺术学院的导师们“传道授业”等,这些都是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多元方式。每每我都能看到刘珝会长、张丽会长的身影,谢谢你们给了我勇气站在舞台上。

2019年有新成果、新思考、新开始。近三年半的时间,我做了一个跟小时候的记忆和成年的梦想有关的艺术设计沙龙空间——光合院。可能这个小小的院子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这个院子里有我作为一个职业人的一种归属感。职业人有这个行业特有的思考的深度、高度、广度以及自我的归属感。这个院子里有我的表达方式与惯性。我喜欢跟同仁们交流,跟年轻人们一起探讨,因为他们的反馈让我有所反思。我们不能因为满载着荣誉和原有对自我的认定以及行业包容的认可,就停止对未来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省。

2019年9月,我们成立了“光合机构”。“光”就是光合作用,“合”是我们与各种年龄、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人联合。我,陈耀光在这里只是一个召集人,我们与年轻人联合一起关注研究未来的生活美学。如何将生活美学通俗地演绎到普通老百姓生活中?而不是在博物馆门口排队等待进行一次难得的参观和收获。

2019年的10月份,我们生活艺术学院在敦煌有一次在场演讲和艺术创作。那是一次设计师和艺术家精神和想象可以放肆的活动。以莫高窟作为一个精神的发光体,影响照亮着未来。每个人在舞台上的分享很有限,但却很有效,很震撼。行业的热忱、技能的培训、职业的认证这些与我毕业时候的“放养”状态很不一样。而现在的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对未来繁荣城市、经济建设,我们提前用理性规划来应对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未来到底怎么样,我困惑的同时也将会用心准备,为我们这个行业出一份小小的真诚的力。谢谢!

(以上文章内容,有所择选修改)